•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低淘展会

    晒展APP

    手机也能玩展会,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不容错过!“与古为徒”容庚大展来袭 这位“世家子弟”捐赠国宝,子女却“无几件新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26 09:20:50   浏览次数:1  发布人:wrt1324****  IP:120.235.17.***  评论:0
    导读

    日前,“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和时代”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开幕。该展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和莞城美术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容庚先生家属的支持下推出。展览为期三个多月,将展出至10月24日结束。容庚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容氏家族是东莞著名的世家。容庚与元配夫人合照1960年容庚老年之际几乎将收藏的所有珍贵青铜器全部无偿捐献给国



    日前,“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和时代”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开幕。该展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和莞城美术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容庚先生家属的支持下推出。展览为期三个多月,将展出至10月24日结束。容庚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容氏家族是东莞著名的世家。




    容庚与元配夫人合照1960年


    容庚老年之际几乎将收藏的所有珍贵青铜器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展示出高尚的爱国情怀。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就是容老身前所藏的国宝栾书缶和越王剑。容庚百年之后,容庚家属亦做了大量捐赠。“容氏家族的捐赠不只是容庚的个人的收藏,亦可说是东莞容氏和邓氏上溯五代书香门第共同缔造的,是东莞两个名门望族共同给国家所捐赠的财富。”容庚家属代表罗兵说。


    国宝加持,重新认识岭南学术大家




    容庚摄于上世纪70年代


    容庚(1894-1983),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是著名古文字学家、收藏家、金石学者。他毕生致力于访古考古,研究古文字,收藏古器物,并和中国新兴的现代学术研究机构融为一体。




    容祖椿国画 牡丹樱桃 1937年




    容祖椿国画 山茶蚱蜢 1937年




    容祖椿国画 杨柳群蝉 1937年




    容祖椿国画 金银花 1937年




    容祖椿国画 桃花飞燕 1937年


    “不同于2020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的大而全,本次展览的特点是小而精,力求深。选择从容庚的金石学入手,以他的学术和收藏历程为主要线索,希望能揭示以金石学为代表的传统学问如何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发展生存,时代风气和学人的学术之间,又是如何呼应和互为表里。”本次展览策展人、深圳博物馆李飞博士说。




    书法:横眉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飞表示,从这个意义出发,展览就被分为“家世传承”“燕都访古”“学术交游”“撰述成就”四个单元,重点在“燕都访古”“学术交游”两个单元。其中在“燕都访古”部分,系统介绍了清代金石学复兴和晚清金石学在士人群体中极为盛行的背景,这恰为在东莞早年就系统受到篆刻和古文字训练的容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平台,北京是国都所在,首善之区,也是金石古物的聚集之地,进入民国之后,金石风气愈加流行。新文化运动之后,疑古思潮、整理国故运动相继揭橥大幕,金石考据蔚然成风,作为只有中学学历的容庚也才能以《金文编》一书直接入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进而30岁就被聘为教授,开始他的大规模收藏史。这是该展览最为重要的部分。“学术交游”则通过和他交往的学人群体,包括王国维、罗振玉、马衡、陈寅恪、陈垣、徐悲鸿、黄宾虹、闻一多、梅原末治、叶慈等,来体现他的学术地位,提醒社会大众对岭南这位学术名家重要性的再认识。




    据悉,本次展览展品来自深圳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东莞莞城美术馆等单位,共207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8件,如栾书缶、越王剑、昜鼎、仲叀(zhuān)父簋等,二级文物14件,如齐史疑觯、子系爵等。此外还有清代陈介祺藏青铜钟全形拓、黄士陵篆书《桃花源记》、吴大澂篆书《陋室铭》《爱莲说》等,不仅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金石趣味。








    李飞还特别提示,展览亮点较多,该展首先是包括栾书缶和越王剑在内的容庚青铜器收藏首次集中公开展出,国宝栾书缶和越王剑分隔京穗两地近40年,而在深圳首次“再聚首”。其次是深圳博物馆所藏如函皇父铜鼎全形拓、端方、陈介祺旧藏全形拓等金石文物的首次展出,这些藏品基本源自商承祚捐赠,此次展览也是“容商二老”(容庚、商承祚)在相继去世之后,他们的藏品在深圳首次“重逢”。


    家世传承,一代鸿儒养成记




    邓尔雅




    邓以蛰




    董作宾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第一单元“家世传承”中重点介绍了容庚的加学背景。不少同场参观的观众也惊叹于容氏家族的文脉兴盛。对此,李飞介绍说,容氏是东莞文化世家,至容庚一代,容肇祖、容媛等都是一时时彦。金石文字、音韵训诂这些需要有深厚的童子功,家学传承和文化世家的意义就在这里。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到容氏家族从科举时代到现代社会,几乎代代都有文化人才出现,这说明容氏家族在教育方面,必然有过人之处。




    容庚母亲邓琼宴女士约摄于1930年


    展览中有件容庚祖父容鹤龄的“青田公家训”,可见容鹤龄非常重视子弟的教育,如他在做文章这件事上,要求族中子弟“多作一篇,便得一篇之益;多改一字,即得一字之益”,严谨踏实,勤修磨砺,这样的家风和学风,很值得借鉴提倡。家族变迁史当然是时代的缩影,所谓时代变迁,落实到实际,就是个人、家庭、家族从衣食住用行到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通过这个展览,可知科举时代的文化世家对第一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群体,事实上输送了很多人才,许多活跃在民国时期的重要文化人物,如胡适、傅斯年、陈寅恪、顾颉刚等,背后都有文化世家乃至世族的影子。




    陈垣




    顾随


    容庚家属代表罗兵说 :“ 容庚能成就一代大儒,跟家学渊源有密切的关系,他去北京见罗振玉之前,其实《金文篇》已经成型,也可以说他早年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东莞完成,这得益于他的舅父邓尔雅。邓尓雅出生于北京,早年留日学习医学后改学美术。容庚虽然早年丧父,但容母为给孩子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追随邓尓雅可谓‘容母三迁’。”




    郭绍虞




    傅斯年


    罗兵还表示,容庚认为“学术乃大下公器”,收藏是为了保护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非为一己私利,所以他生前将最重要的文物都捐献给了国家。后来他的家人也秉承容老遗愿,陆续将未及捐赠的文物都捐献给了国家。罗兵回忆,容庚之女容璞曾说,父亲生活十分节俭,省吃俭用剩下的一点薪水几乎都用来购买古董了。他们自小就没有穿过几件新衣服,所以他们至今生活上都很朴素,从不浪费和奢华。


    焕发新生,金石学的时代意义




    陈寅恪




    冯友兰


    品相完好的青铜器、古朴的拓片、空灵的书画……“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和时代”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前来观展。随着观展的深入,观众们对“金石学”产生了浓厚兴趣。90后观众小何一面赞叹过去文人的高雅志趣,一面发出疑问,“为什么现在没有金石学了?”




    刘开渠-1




    刘开渠-2


    对此,策展人李飞博士说:“所谓金石学,也是一个面相多歧,内涵丰富庞杂的知识统称,用现代学术分科的标准来看,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图像史、文物学等学科内,都能找到可称之为金石学的内容。中国传统学问并不提倡分科,而以通作为学问的最高境界。这和今天倡导分科,提倡专业的现代学术理念并不相容。事实上在清末新政期间,现代学科体制从日本引入中国之际,当时的学者如刘师培、罗振玉就意识到这一问题,提出金石可以归到美术学,也可以归到矿物学或考古学。”




    谢稚柳-1




    谢稚柳-2


    今天通行意义上的金石学,并不是一个完整独立有内在系统的学科。清代以来金石学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学者们相信可以通过金石文字“证经补史”,发掘出经书中真正的“微言大义”,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清末改制之后,学习了西方的知识体系,治国理政的微言大义也不再是由经学来提供,经学重要性的丧失连带着金石学亦步入式微,但金石学中的补史功能、对古文字和书法的参考功用、拓片的视觉艺术等,遂得到保留,延续至今。可以说证经功能的丧失,也是金石学重要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李飞说。




    顾颉刚




    钱玄同


    容庚家属代表罗兵则表示, “现在已经很少有世家了,这个首先是基础教育问题,所以国家最近出台在高校设立古文字学本科专业,也就是在加强基础教育。文字是文明的源头,国家重视了总会是好的。另外一个就是通达,去年我们在北京做容庚展览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者能在各个领域都成为大家,而今我们只有专家?我们今天也很难想象容老当年一个中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读北大研究生,还可以当教授。”




    史树青-1




    史树青-2


    小链接:


    专访容庚家属代表、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罗兵


    容庚家风:家中子女“没几件新衣”!


    罗兵答《深圳特区报》记者问




    启功




    钱穆




    沙孟海


    △请您谈谈容老这次深圳展览的意义。印象中这似乎是容老展第一次来深?


    答:是的,容老的展览是第一次来深圳,应该讲这是容老收藏青铜器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示,也是最为著名的越王剑和栾书缶的首次聚首,深圳博物馆同仁为此付出极大的心力。难得的是展览中有部分金石拓片是商承祚先生的旧藏。容商二老同为中国古文字学泰斗,一生至交,从北大国学门同窗,到后来同居中大康乐园成为楼上楼下的邻居加同事。商老的金石多捐赠予深圳博物馆,可以说这次的展览是容商二老的再度重逢,煌煌大观,可谓珠联合璧。李飞博士的策展团队非常敬业,以金石学作为切入点,小中现大;深圳能举办如此重量级的展览,也凸显了这座先行示范城市的文化品质。




    商承祚-1




    商承祚-2


    △本次展览与2020中国美术馆“有容乃大”展,在展品上有何不同?


    答:“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规模比较大,中国美术馆用了整层楼五个展厅,联络了国内13家专业机构的收藏,共展出了300多件(套)文物,展品全部都是来自容庚先生本人及其家属捐赠给国家的文物;涉及的门类也比较齐全,有容老著作手稿、字画收藏、自作书画、篆刻、友朋往来信札,以及青铜器和金石拓片等等,以全景式的视角反映了容庚先生的学术人生。而深圳的展览则侧重于金石文字专题,更具有专业性。这与深圳博物馆具有丰富的金石收藏与学术研究是分不开的。




    黄宾虹-1




    黄宾虹-2


    △能否请您讲一讲容老的家学故事?家人眼中的容老是什么样子?


    答:容庚能成就一代大儒,跟家学渊源有密切的关系,他去北京见罗振玉之前,其实《金文篇》已经成型,也可以说他早年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东莞完成,这得益于他的舅父邓尔雅。邓尓雅出生于北京,早年留日学习医学后改学美术。容庚虽然早年丧父,但容母为给孩子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追随邓尓雅可谓“容母三迁”。


    容庚认为“学术乃天下公器”,收藏是为了保护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非为一己私利,所以他生前将最重要的文物都捐献给了国家。后来他的家人也秉承容老遗愿,陆续将未及捐赠的文物都捐献给了国家。


    容庚之女容璞曾说:父亲生活十分节俭,省吃俭用剩下的一点薪水几乎都用来购买古董了。他们自小就没有穿过几件新衣服,所以他们至今生活上都很朴素,从不浪费和奢华。




    顾廷龙




    胡佩衡




    马衡


    △展览现场听您谈到容老的书画,能否谈谈旧时的文人趣味,以及容老的美学性灵。


    答:容老的绘画是典型的文人画。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或许都知道,文人画勃兴于宋元时代,其从事者的身份多为文人学者与士大夫,有别于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文人画讲求人品学问与才情,即所谓文人余事。即便是余事,放在历史上看容老的书画也堪称大家!容老早年随族叔容祖椿习画,容祖椿是岭南居派弟子,容庚从居派上溯恽南田、董其昌和沈周,得其神髓,仿沈周几可乱真,呈现了敦和静穆、朴雅内敛的风格。他不以卖画为生,所画也多随手送人。他曾跟子女们说:如果不是做教授,而是随族叔习画,恐怕是养不起这一大家子人的。日据北平时期,他不与日伪合作,独居上斜街东莞会馆常作画遣闷,今时所见作品,大多为这一时期所作。同为东莞人的“清华四才子”之一的张荫麟曾为容庚《古石刻零拾》作序中写到:希白(容庚)之意趣有超于古器物之外者也,由古器物之爱好,进而至于审美态度治史。我想这种“审美”的态度与北大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美学美育精神亦有相通之处。




    闻一多




    张伯英




    王国维


    △金石学作为一门传统学问似乎现在已经消泯,对此您怎么看?现在谈“国潮”“国学复兴”,在您看来,“潮”和“复兴”的关键点是什么?换句话说,容老这样的学问家、大文人,身上有哪些品质是现代文人欠缺的?


    答:我本人不是从事金石学研究,给不出标准答案,有的也只是个人的一些感想而已。就我平时的观察来看,金石学并没有消泯,不少大学、研究机构有专门从事这个领域的学者。只是作为普通大众很少关注而已。“国潮”、“国学复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它涉及到教育体制和学术生态。现在已经很少有世家了,这个首先是基础教育问题,所以国家最近出台在高校设立古文字学本科专业,也就是在加强基础教育。文字是文明的源头,国家重视了总会是好的。另外一个就是“通达”,在北京做容庚展览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者能在各个领域都成为大家,而今我们只有专家?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们今天很难想象一个中学生毕业,可以直接读北大研究生,还可以当教授。


    △容老的家藏分散捐赠到哪些地方?是否都捐赠了?




    叶恭绰




    周作人




    朱自清


    答:容庚家藏的捐赠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因为捐赠给高校的部分我们还没有得到有效数据。容老的捐赠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容庚先生本人的捐赠,另外是容庚家属的捐赠。主要收藏机构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美术馆、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莞城美术馆、东莞市博物馆等。应当说,容氏家族的捐赠,不只是容庚的个人的收藏,亦可说是东莞容氏和邓氏上溯五代书香门第共同缔造的,是东莞两个名门望族共同给国家所捐赠的财富。


    (原标题《不容错过!“与古为徒”容庚大展来袭 这位“世家子弟”捐赠国宝,子女却“无几件新衣”!》)


    (作者:深圳特区报 记者 刘莎莎/文 齐洁爽/图)


    【来源:读特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wrt1324****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dit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