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柜里的科学往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92年4月25日,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充满朝气的青年学者进京参会。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里,有一个重磅展览——“惟愿一生成一事——纪念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专题展”。展内有很多朱光亚主席在科协当领导时的珍贵工作照。1992年4月,为大力扶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而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是个大场面活动。这场年会,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而且涉及的学科也非常广泛。那时候的盛况,现在都变成了一张张专题展里的照片,静静地在这个重磅展览里陈列着。
开幕式上,朱光亚主席发表致辞:希望“在21世纪采撷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他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最光荣最美好的时刻”。本期《展柜里的科学往事》特邀曾在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的中国科协原调研室主任吴伟文讲述动人往事。
人物卡片
朱光亚(1924.12.-2011.02),战略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核武器研制科学技术总负责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毕生心血、智慧和力量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光辉典范。1986年6月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1991至1996年,朱光亚担任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作为中国科协的当家人,他毫不懈怠,不忘党建立群团的初心,牢记履行群团桥梁纽带职责的使命,把紧密联系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科协工作的首要和重要任务。
他履职期间关注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不遗余力。由于特殊时期对教育事业的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科研一线普遍缺乏三四十岁的科技骨干,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型问题。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的老一辈科学家年事已高,挑大梁的年富力强的科学家比较匮乏。
那个年代流行“造原子弹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科技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朱光亚主席积极扶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他倡导、鼓励青年学者筹备、组织、主持青年学术年会和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勉励他们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坚持“双百”方针的精神,在学术交流中得到磨炼和成长。1992年4月25日,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召开了。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朱光亚主席为年会“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开创未来”亲笔题词,并在开幕式发表讲话。199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他也在当年举办的首届青年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热情讲话,鼓励大家在学术交流中成长,为科教兴国作出贡献。
(更多访谈内容即将推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