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当下,网络世界愈加丰富,儿童被过度成人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从电商平台上儿童模特摆出与年龄不符的姿势,到短视频平台上家长给孩子浓妆艳抹,这些内容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污染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空间。未成年人频繁接触这样的画面,很容易误以为迎合成人审美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慢脚文化”的流行助长了这种畸形审美。“慢脚文化”是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兴起的亚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青少年性别的角色扮演、模仿危险行为等。个别短视频平台以“慢脚文化”博未成年人眼球,猎奇与模仿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下意识行为。
算法推荐机制无疑是这种现象背后的推手。短视频平台不断向未成年人推送含有成人化儿童形象的内容,即便他们起初并无兴趣,长期的算法轰炸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取向,导致他们的价值判断逐渐被流量逻辑取代。
虚拟经济游戏更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错位认知。一些养成类虚拟现实游戏,以“照顾未成年妹妹”为名,允许玩家在虚拟世界中将其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种设定不仅挑战了伦理底线,也容易让未成年人在心理上混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尽管有关部门在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相继出台,但仍有不法分子在“钻空子”。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需要主动提升网络素养,在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不被裹挟。学校与家庭也应加强引导,帮助未成年人认识到流量背后的商业利益与伦理风险,培养其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相关网络平台也应切实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纯真的童年也不应被异化为成人世界的“流量密码”。唯有各方携手,净化儿童成长的空间,保护儿童的天性,尊重成长的规律,适时地引导和教育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尊、自重、自爱和自我保护,才是对童年最好的守护。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学生健康报
文 :尤颖康(媒体人)
策划:张灿灿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