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今年93岁了,行动不太方便,平时由子女们轮流照顾。我自己身体也不太好,有一些基础疾病,所以平时家里要花钱的地方确实不少。很感谢这次由爱心机构组织发放的‘博爱赈济券’,能够为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减轻一些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醒我们为应对极端天气提前做好准备。”
75岁的焦大爷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中路北社区。这是一个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有2710户居民,超6000人居住,其中老年人就有1900人。2024年,该社区成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开展的“爱心云备灾计划——博爱云备灾博爱赈济券”项目试点社区。
焦大爷口中提到的“博爱赈济券”,就是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路北社区及在地社会组织,为社区中的特殊群体(如低保、低收入人群中的老人、女性、儿童、残疾人等‘一老一小一弱’群体)发放的电子消费券。日前,该社区累计有100名受助人先后领到了电子消费券,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项目合作商家或通过线上渠道购买家庭所需生活物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知和韧中心工作人员讲解“博爱赈济券”的领取方法和核销流程
京客隆超市(团结湖店)作为项目的合作商户之一,为受助人提供“博爱赈济券”的核销服务,受助人可前往商铺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生活物资。7月10日,在京客隆超市(团结湖店),记者见到了前来购买生活物资的受助人。现场,负责项目在中路北社区具体落地实施的社会组织北京知和韧性应急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知和韧中心”)工作人员,为受助人及其家属代表详细讲解了“博爱赈济券”的领取方法和核销流程。
据介绍,领取到电子消费券后,受助人只需在结算时出示微信付款码,系统就会优先使用该消费券进行结算,操作流程简单快捷。同时,对于一些行动不便,或由于年龄较大而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会由社会组织根据老人的需求进行采购并送货上门。值得注意的是,该消费券只能用于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不支持保健品、烟酒等商品消费。
据知和韧中心项目负责人倪迎介绍,除了发放“博爱赈济券”,根据项目要求,机构还就社区防灾减灾议题组织了多场线下活动,通过引导居民自行绘制社区资源图、灾难分析表等图表,讨论潜在灾害风险,回顾街道和社区具备的灾后自助能力和脆弱性等信息,分析出亟待解决的灾害风险,并针对居民关注度较高的灾害类型开展针对性培训。截至2025年7月,该机构共开展9场培训演练活动,吸引290余名社区居民参与。“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希望进一步从风险管理、公共服务、共融和资源链接等维度助力韧性社区建设。”
“由于年龄差异、家庭情况不同,以往单纯的物资发放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中路北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凤萍看来,“爱心云备灾计划——博爱云备灾博爱赈济券”项目是“政府指导、行业协调、社会参与、技术支撑”的应急救灾机制。在社区试点中,项目通过发放“博爱赈济券”,让群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购置备灾和灾后生活物资,非常灵活,尤其是能快速响应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特别贴合社区实际。
“我们与知和韧中心合作,围绕急救培训、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等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有的是现场演示灭火器使用,有的是模拟地震逃生,还有的是教大家识别灾害预警信号,居民参与热情特别高。”她谈到。
每年的7、8月份是北方的汛期,尤其近几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因此在社区层面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非常重要。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赈灾发展部工作人员冯浩然表示,电子消费券是目前一种通行的灾害响应工具和赈济救助方式,是对灾后给予受灾群众物资援助的有力补充,常用于备灾、灾后紧急救援及早期恢复阶段。
“这种方式不仅能满足受灾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减轻其经济负担,还可以将受助者从人道救助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决策能力的主体。此外,这种方式还能促进当地商业生态恢复。”冯浩然说。
记者了解到,此前在西藏定日县地震救援中,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就通过发放“博爱赈济券”助力备灾和灾后人道救助工作,今年还将在四川、江西和内蒙古开展备灾项目。在北京,“爱心云备灾计划——博爱云备灾博爱赈济券”项目计划在12个社区开展,旨在通过帮助社区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同时通过宣讲、技能培训和数字化代金券的发放,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应急响应能力。
截至目前,项目第一批试点地区覆盖了北京市朝阳区、大兴区和昌平区3个区的5个街道/乡、6个社区/村,受助人累计598人,每人能够领取价值1000元的“博爱赈济券”,将按照备灾、灾害预警、灾害发生后三个阶段分别发放。
本文转自“公益时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