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低淘展会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长安街旁的科技“会客厅”!中国科技会堂:一砖一瓦皆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30 10:50:32   浏览次数:2  发布人:a2d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长安街的繁华与永定河的静谧之间,一座承载着中国科技梦想的殿堂——中国科技会堂,正迎来它的高光时刻。7月1日至3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集中在此举行。近百场前沿论坛在此碰撞智慧火花,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汇聚一堂,共谋强国伟业。回溯历史,这座科技地标的诞生,却历经16个漫长春秋才建成——从科学家们的联名呼吁,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从资金短缺的困境,到地质难题的攻克……如今,作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长安街的繁华与永定河的静谧之间,一座承载着中国科技梦想的殿堂——中国科技会堂,正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7月1日至3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集中在此举行。近百场前沿论坛在此碰撞智慧火花,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汇聚一堂,共谋强国伟业。



    回溯历史,这座科技地标的诞生,却历经16个漫长春秋才建成——从科学家们的联名呼吁,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从资金短缺的困境,到地质难题的攻克……如今,作为隶属于中国科协的国家重要科技活动场所,中国科技会堂正以崭新的姿态见证着中国科技事业的一次次飞跃。

    近日,我们“对话”中国科技会堂的建设者之一、中国科技会堂原总工程师孙葆玮,听这位88岁的亲历者讲述在峥嵘岁月间中国科技会堂的建设发展历史,一起来看→

    初心,科学春天的呼唤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神州大地。但彼时环境基础薄弱,恢复与重建中国科协的工作困难重重。

    科协恢复后百业待兴,何业为首?怎样使科协的工作,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党组书记裴丽生在总结历史经验后提出:“科协应优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科学普及,这是我们的基本功。”他认为,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组织,要尽一切努力为科技工作者大展宏图创造条件,提供活动场所。

    基于此,中国科协明确了两个方向:一是积极推进中国科技馆建设;二是筹划建设科技活动中心。

    1980年4月5日,北京市计委批复同意建设北京科技活动中心(后更名为中国科技会堂)。然而,从立项到建成,这条路走了整整16年。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选址的波折、设计的反复修改、资金筹集的艰难……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为寻找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块,裴丽生多方奔走。最终,在国管局原计划新建“首都宾馆”的木樨地桥西北角,划出一片建设用地。
    为发挥科协所属学会优势,完善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1981年初,北京土建学会在北京建筑设计院内七个设计室开展设计竞赛,并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但随着修改后方案规模扩大需另审批,国家计委培训中心介入。1982年12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报告,准备将培训、预测两中心与筹建中的北京科技活动中心合建。国务院于1983年初批复表示同意,并调整了建设规模和投资。

    1984年10月25日,中国科技会堂奠基典礼在木樨地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为基石培土。中国科协第二届主席周培源代表中国科协讲话,会场展示了聂荣臻、方毅、周培源、茅以升等的题词,近千人参加了奠基典礼。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8年1月8日,根据中国科协第三届主席钱学森的建议,北京科技活动中心更名为中国科技会堂。

    攻坚,众志成城破藩篱

    然而,中国科技会堂的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建设计划多次修改,导致规模和任务投资多变,影响建设进度;受到所谓“重复建设”的干扰,被列为停缓建项目;地质情况复杂,给地基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建设用地存在搬迁问题,一拖再拖;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那段时间,我们像在下一盘变幻莫测的棋。但中国科协老领导们始终坚信,“科技工作者需要一座属于自己的‘家’。”

    1989年,科技会堂工程已完成大部分投资和工作量,主楼、东西两馆主体结构全部完成。同年10月,项目因种种原因被列为停缓建项目。消息传来,科学家们心急如焚。

    当时,中国科协拥有150多个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200多万会员,每年要在国内举办150多场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也有千余次。然而,多年来却没能建设一座像样的科技活动场所。众多科学家为此四处奔走,急切盼望项目尽快复建。

    为推动科技会堂复建,1990—1992年间,我国20多位著名科学家积极奔走。他们与相关部门商议恳谈,并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相关问题,在全国政协提交提案督促。



    1992年11月17日,中国科协第四届主席朱光亚向党中央写信,恳请科技会堂工程尽快复工。

    他在信中写道:在首都建一座容量较大、功能较齐全的科技活动场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各项科技活动,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多年的愿望和要求……恳请能尽快解决复建问题……

    “再困难也要设法解决!”在一周后,就得到国家领导人同意复建的批示,表示对科协事业和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支持下,让停滞3年半中国科技会堂工程重启。

    1993年2月27日,国家计委下达复工通知,国家计委培训中心和北京市科协决定退出该项目的建设,由中国科协一家负责建设和使用管理。

    然而,复建之路同样充满艰辛。资金短缺、工期紧迫、施工难度大……每一个问题都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毅力。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团结,携手攻坚克难。我至今记得,70余岁的朱光亚主席,多次到会堂工地视察,他亲切地对我们说:“人的一生干几个大工程不容易,一定要珍视!”他的教诲让我们深受启发。

    传承,从历史到未来

    1996年3月18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科技会堂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当天,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玉台主持仪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等为科技会堂落成剪彩。著名科学家庄逢甘代表中国科协致辞,众多科学家、中央有关部委代表、北京市政府领导、各界友好人士以及参建企业负责人等参加了仪式。

    仪式后,由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组织领导的《百名院士百场科技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会在中国科技会堂报告厅举行,为这座科技殿堂写下开篇。



    时任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作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它对社会的作用》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

    “科技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科学不仅提供关于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提供了系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在社会中形成了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处世立身的科学精神。”

    ——周光召

    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对我而言,参与科技会堂建设是一段充满自豪与感动的历程。1981年,44岁的我投身科技会堂建设,全身心投入,1996年建成时我已近60岁,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奉献在这里。看到科技会堂落成,我内心满是自豪与感动。

    时至今日,我仍对科技会堂满怀深情,为它的成就欢欣,也为它的阻碍沮丧,但我们从未退缩。我特别怀念和感恩在工地并肩奋斗的领导、同事和朋友,尤其感激那些无私奉献、积极帮助中国科技会堂建设发展的各方友人!

    中国科技会堂的建成,离不开中国科协领导的不懈争取,更离不开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中国科技会堂的建成,对于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及服务科技工作者意义重大。相信在各方支持下,中国科技会堂会越办越好,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阵地。


    如今,中国科技会堂

    已成为中国科技界的“精神坐标”

    从钱学森、周光召到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它承载的不仅是会议与交流

    更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与坚守



    科协会史馆记录着科协历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墙镌刻着国之脊梁

    科学家画廊诉说着创新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

    自建立至今

    这里累计接待会议1万余场

    服务科技工作者超60万人次

    2000年至今连续24年获评“首都文明单位”

    2025年更荣膺“全国文明单位”





    中国科技会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倾心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科协组织团结凝聚海内外科技工作者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站在2025年的盛夏,回望这座承载着几代科技工作者梦想的建筑,正以更开放创新的姿态连接世界,正如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的主题:“示踪科技前沿,助力创新发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口 述:孙葆玮(中国科技会堂的建设者之一、中国科技会堂原总工程师)

    责  编:陈尽美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a2d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dit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