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写信的人少了
但不代表邮政、邮票
就不重要了
今天小编带大家
一探的宝藏博物馆
它就是——
位于北京东长安街旁的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除注明外,图片均由李牧鸣拍摄)
无论承载历史还是连接未来
这里都值得探个究竟
最古老的通信有多早
大胆猜!
答案是200多万年前!
这不是小编忽悠人
“通信”需求
是和人类历史同步发展的
古猿人使用耳语、呼喊、手势
或者以实物、符号
图画示意的方式传递信息
经过漫长年代
表达的内容
才逐渐由简至繁
直到20世纪末
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区
仍然保留着这种
以物示意的通信习俗
比如景颇族的求爱方式
小伙子用树叶包裹辣椒等物品
给心仪的姑娘
如果姑娘同意就原物返还
不同意的话
就给男方包了木炭的树叶
例如
上图左边第一列第二行的植物
是“当夺”
(汉语名:寄生树叶)
意为喜欢
两片就是特别喜欢
“当夺”右边是“阿曼”
(汉语名:酸木荞)
表示“我们一直爱到老”
当然
除了谈情说爱
实物信更多还是“拣重要的说”
就像——
上图有两面齿轮的竹片信
是贵州雷山短裙苗民遗物
表示事情紧急
这是西汉木轺(yáo)车
1977年在青海省西宁市
彭家寨汉墓出土
(原件藏青海省博物馆)
轺车是《史记》《汉书》
明确记载的传车车型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
用轺车构建了全国干线通信网
覆盖的版图
相当于今天整个欧洲
还有许多竹木简、驿站的故事
容小编略过
(按朝代捋一遍
小编能卷出一篇论文了)
既然官方通信
这么早就规模庞大
古人为何还“家书抵万金”?
由于邮驿一般不对民众开放
加之受自给自足封建经济的影响
中国古代民间通信发展十分缓慢
15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在商业发达地区
出现了经营邮件业务的“信客”
民信局等组织
19世纪
专营华侨书信、汇款的信局
侨批局也在一些侨乡诞生
这些民间通信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社会进入近代社会
古代邮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外国“客邮”的入侵
既破坏了邮政主权的独立
却也带来了
先进的通信方式
中国真正意义的近代邮政
创办于1896年3月
只见(听说)过电话亭
你知道还有邮亭吗?
接下来,咱们一键穿越回现在
愉快地感受幸福生活——
文化遗产是传承国家历史文化
维系民族精神的珍贵资源
它们也被收入方寸之中
让小编来考考你:
在中国的世界遗产中
登上邮票次数最多的是哪一个?
答案是——天安门
你猜对了吗?
除了内容丰富多彩
小小邮票技术含量也相当高
荧光、烫印、点读
各式高科技元素让人惊讶佩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片来源: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公众号)
这是2010年发行的特种邮票《昆曲》
将特制的点读笔放在相应位置
就有对应的音频或视频播放
(图片来源: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公众号)
这是中国邮政今年3月14日
发行的《数学之美》特种邮票
邮票以极细线表现早期经典割圆法
将圆周率小数点后996位
以缩微文字的方式
呈现于画面这组邮票
并且首次使用日光型荧光油墨
在日光下与紫外灯下
可呈现不同的荧光效果
通过画面的多维视角
呼应数学知识的多维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不能去现场参观的小伙伴
可以扫码线上参观
了解邮政的前世今生
邮票里的万象天地
在互联网时代
很多人已经淡忘了
写一封信、贴一张邮票
期待回信的感觉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张芽芽
整理:李奕慧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苏威豪 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